亲子沟通的有效“砝码”
2016-03-29 15:57:15   作者:孟萍   来源:心理室   评论:0 点击:

曾经有人无奈地说:沟通,很难;与孩子沟通,更难;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难上加难。对此,你有什么见解?

不妨,先听听家长们的诉说吧——

“为什么我教育孩子越努力,孩子的问题越多?”

“为什么我为孩子付出一切,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抵触甚至是仇视?”

“为什么很多家长不怎么管,人家孩子反而很优秀?”

……

        身为一名心理教师,我倍感亲子沟通的重要。我认为,亲子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家长只有善于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引导他 走上成功之路。孩子小的时候,依赖性比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家长就会忽然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而且你越想知道的事,他越不告诉你,有时还会发生冲突。如果家长经常和孩子发生冲突,孩子就会慢慢关上与父母沟通的大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记得有一次,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端传来了表妹急切的声音,“姐姐,你快过来一趟吧,洋洋这孩子太不听话,我们娘俩快打起来了……” 表妹一贯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对孩子管教很严格,但是有时面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我也经常与表妹交流一些教育的方法。可能是由于身兼教师身份的缘故吧,洋洋对我一直比较信赖。我了解到,这次事情的起因是“要不要全部检查背诵作业”的问题,母亲坚持全部检查,生怕孩子不会;孩子坚持抽查,就是不愿全部背给家长听。我先与洋洋进行了交谈,了解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然后,尊重他的意愿,达成了检查的协议;接着,又与表妹进行了交谈,谈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谈了亲子沟通中应注意的问题,消除了表妹心中的担忧,让她按照我与洋洋达成的协议进行。渐渐地,母子关系有所改善,孩子的成绩也稳步上升,我感到很欣慰。我很欣赏陶行知的一句话:“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小小的创造力?”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要真正读懂它确实不容易。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在日常生活中,首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训斥,创造宽松的氛围,那么,随着孩子的年龄渐长,你就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了孩子的心灵导师。所以,我认为:平等尊重、换位思考、积极倾听是打开孩子心扉、实现亲子沟通的有效砝码。

 

一、 平等尊重 —— 有效沟通的基本前提

常言道:“敬人者,人恒敬之。”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应秉持平等尊重的原则。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亲子观。

 

        不要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平等的身份实施教育和影响;要注重发挥孩子在自身成长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家长的教育行为只有通过孩子内心体验、感悟、认同,并转化为相应的行动,形成相应的观念和习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不顾孩子的个人感受和个人意愿,采取“强迫性”或者“暴力性”的教育方式,即便是收到了“明显的”甚至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也只是暂时的、表面的。

 

其次,要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是打开心灵的窗子。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语言更为重要,家长的语言切忌“绝对化要求”和过多的“禁令”,杜绝“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无可救药”等教训性、讽刺性的语言;要多用“你想想看”“你的意见呢”“你一定能行”等鼓励性、引导性的语言;要学会使用体态语, 有时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均可以传递父母对孩子无尽的关怀、鼓励、认可、赞赏或禁止、责备等信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再次,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

         每个人即便是孩子, 都有不便公开或不愿意让他人知道的“ 小秘密”——隐私。维护个人隐私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孩子与家长平等享有隐私权。对于孩子来讲,维护个人隐私既是维护自尊的需要,也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对于家长来说,保护孩子的个人隐私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必须遵守的法定义务。尊重孩子的隐私,就要允许孩子有自己思考和做事的空间。然而,很多父母却做不到。例如,读初中的小丽每天放学回家后,就躲在屋里写日记,时不时还会傻笑几声,写完之后就将日记本锁到抽屉里。妈妈怀疑女儿有事情瞒着她。等女儿上学后,妈妈偷偷地打开她的抽屉,发现一本日记本,里面写的几乎全是小丽对物理老师的爱慕之情。妈妈觉得女儿早恋了。回家后,妈妈将日记本扔在孩子面前, 还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小丽顿时觉得很羞愧。当天晚上,她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报复妈妈对她的不尊重。其实,了解孩子的渠道很多, 其关键是亲子相互间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这是双方进行有效沟通的基本前提。

 

二、换位思考——有效沟通的关键因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过我们:“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其实,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做到思孩子所思,想孩子所想, 要学会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或许错了,但他们并不这么认为, 这时我们最好不要直接去指责他们, 而是把自己换到孩子的位置和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此时的心情会怎样?这有助于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 一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生活中, 亲子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和冲突,这时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问一下自己:“假如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孩提时代的我,是否也有过同样的经历?”“有没有比这更好一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将心比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待事情,双方的情感就可以得到有效沟通,两颗心就会靠得越来越近。

 

        鸟儿在天上飞,它不会理解地上的蜗牛为什么爬得如此笨拙;蜗牛在地上爬,它不会理解天上的鸟儿为什么飞得如此浮躁。如果它们能够换一下位置,就会明白:蜗牛在地上爬,那不是笨拙而是成熟;鸟儿在天上飞,那不是浮躁而是自由。

 

三、积极倾听——有效沟通的重心所在

       积极倾听有利于增进双方的互动与理解。 良好的倾听并不是像录音机一样被动、机械地“听到”,它是需要听者付出努力,全神贯注于对方的陈述并做出恰当的回应的。

积极倾听需要的是真心的投入,而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建议、 批评和指导。当孩子抱怨“我烦透了英语老师!”一些家长往往习惯于立即进行尊敬老师的说教;当孩子说“我不喜欢我的同桌”,一些家长往往赶紧提出几条结交朋友的建议……这是不可取的。如果家长主动挑起话题,孩子正打算敞开心扉却发现你迫不及待地板起面孔教训他,他很快就不再信任这样的对话,并拒绝与你进行更深入的交谈。

 

        对于家长而言,学会倾听并养成倾听的习惯,对于激发孩子与家长交流的欲望,拉近亲子间的心理距离,进一步提高亲子沟通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家庭教育实践中, 家长一忌不给孩子发言的机会,“闭嘴”“不用你解释”“少插嘴”等强硬的语言,会令交流瞬间堵塞。二忌枉下结论。在孩子遇到挫折、受到委屈、感到困惑时,家长应及时帮助、引导孩子把心中的委屈、困惑、愤怒等情绪合理宣泄出来,而不要简单指责、谩骂、数落孩子,更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家长此时的结论,既不利于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孩子汲取经验教训,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家长要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板起面孔的“法官”。

 

       积极倾听需要恒心与耐心。在倾听过程中,家长要学会仔细观察和思考, 要善于从孩子的言语中去感知孩子的内心,来确定孩子的一句玩笑话里是否隐藏着失望和伤心,一句尖刻的批评中是否隐含被别人排斥的伤痛,一句对成功随意的评价是否包含着克服巨大困难的成就感……然后,适时地、迅速地对孩子的表述作出适当的评价, 让亲子间的对话延续下去, 了解孩子的真实情感,助力孩子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如何当好高三家长
下一篇:关心孩子 适可而止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