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家长为孩子做点啥?
2016-04-05 15:05:15   作者:朱翠真   来源:心理室   评论:0 点击:

       高考前不少家长打电话向我询问:要高考了,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还有些家长向我述说了为孩子操碎心却不为孩子所理解的苦恼。我很理解这些家长的心情,因为我也曾亲身体验过这种感受。

 

       的确,临近高考家长往往比孩子还紧张,既希望孩子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又看到孩子学习那么辛苦于心不忍。于是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为孩子提供一切可能的服务,希望能助孩子一臂之力。然而很多家长的付出并没有获得响应的回报,甚至适得其反。为此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家长帮助孩子前,没有弄清孩子的需求。不知孩子此刻最需要什么,又不希望我们做什么。尽管你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做了很多,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觉得是干扰了他,你的帮忙自然成了帮倒忙。

根据我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孩子们最不喜欢家长所做的事:过分关注成绩;唠叨不休;频繁找老师了解成绩;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做;逼着吃这吃那;过分干涉生活末节;延长学习时间等。

 

孩子最不希望听到家长说的话:

1、“你一定要考到第几名!争取考上某某大学!” 

2、“你这次考得怎么样?排名多少?” 

3、“你平时考试成绩那么棒,老师都说这次考清华北大没有问题!”

4、“12年的学习,关键就在这次考试,你一定要好好把握!”

5、“把题看仔细,认真答题,千万不要有疏漏,争取多拿分。”

6、“记住你的目标,成败在此一举!”

7、“你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好好复习,高考时来个超常发挥!”

8、“去年某某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争口气,我就不相信你比人家差。”

9、“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一定要争气。”

10、“这次考不好不要紧,明年可以复读。”

        最希望家长为自己做的事: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压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唠叨;多一些轻松,少一些压抑。

 

        为此我提几点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多鼓励,少埋怨,让孩子充满信心。

       考前,各种模拟考试接连不断,孩子考试成绩不太稳定实属正常。家长对此不必过分关注,尤其不要每次考后总是不停的询问: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这样无疑会加重孩子心理负担。尤其是有的家长孩子成绩稍有退步就唉声叹息,甚至埋怨、指责,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孩子考得不好,心里本来就不高兴,再被埋怨就更容易自卑消沉。此时家长不应过于强调考试结果,而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析失利原因:是主观上努力不够,还是身体状况不好,还是偶然的失误,或是基础打得不牢,方法不科学等,然后帮其制定下一步复习计划。即使孩子的成绩一向不够理想,也要对他的点滴进步充分肯定。家长的鼓励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利的。

 

2、要多理解,少加压,让孩子轻松上阵。

       有的家长为督促孩子学习,或者实行物质刺激,或者夸大高考结果,如“考上重点大学,我就给你买手提电脑”, “考不上好大学,就跟我干活去”, “考砸了,你这一辈子就一切都完了”。或者拿自己当年的亲身经历和现在的成就教育学生,或者经常和孩子算账,说自己培养子女如何辛苦,甚至自己节衣缩食为孩子花了多少钱等,无形中给孩子套上了“紧箍咒”。其实,考前学校的反复动员,已经使学生产生“成败在此一举”的紧迫感,此时父母再施加压力,就可能使孩子格外的焦虑和烦躁,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更不利于孩子水平的发挥。因此父母应该对孩子多说些宽慰的话,特别是在孩子出现“考前焦虑”的情况下,更要多向他说明:一次考试的成败,并不决定今后的发展前景,以后的机会还有很多,你只要平时努力了,不管考试结果如何,我们都会欣然接受。这样孩子就不会把高考视若猛虎了。

 

3、要努力创设宽松活泼的家庭环境,不要唠叨不休。

       考前这段时间,孩子特别敏感,特别是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就怕家长翻老账,责怪他平时不努力、成绩差等。另外长达几个月的繁重复习已经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了,如果回到家里,再面对家长无休止的唠叨,不切实际的要求,就会造成孩子精神和心理巨大压力,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复习,导致考试失常。故家长对孩子要多说鼓励的话,说积极向上的话。尤其不要整天把高考挂在嘴边。家长要用开朗、乐观的情绪影响孩子,吃饭前后,孩子学习间隙,一家人可以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打打球,良好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缓解孩子的焦虑,改善其精神状态。只有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才能充分挖掘孩子内在的潜力。

 

4、要相信孩子,不要盲目对比。

        有些家长老是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孩子学习如何好、如何勤奋,甚至在外人面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他们本意是想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却没想到,这种做法恰恰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该努力发现自己孩子每时每刻的进步,同时帮助孩子分析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才对。

 

5、接受现实,合理评价,不要期望过高。

        学生参加高考,家长对此人生大考的看重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将这种重视迁移到过高提升考试期望值则是不正确的。过高的期望会造成家长心态的失衡,会给学生施加不当压力。家长此时的怒其不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退缩逃避;此时的责怪埋怨,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逆反;此时的高分要求,可能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此时的学习施压,可能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我特别提醒家长,要保持正常的期望心理,接受学生现实表现和现有能力,合理施教:变怒其不争为激励促进;变责怪埋怨为冷静劝导;变高分要求为适当指标;变学习施压为放松调节。千万不要盲目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只要孩子能够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就已经成功了,就值得庆贺、高兴。

 

6、要鼓励多休息,少熬夜,让孩子劳逸结合。

        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稍差的孩子,临近高考,都会做最后的冲刺,想方设法抓紧时间复习,晚上常常学习到深夜。应该说复习阶段不加班是不可能的,但家长一定要掌握分寸,夜里不能让孩子复习得太晚,否则白天昏昏欲睡,老师强调的重点听不进去,结果会适得其反。尤其是考试前一天,不管孩子复习得怎么样,都最好不要再用功了,饭后散散步,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及早让孩子休息以养精蓄锐。

 

7、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要过分干涉。

       高考复习,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随着考试的临近而适当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校尚且如此,家庭更需提倡。到了最后阶段,孩子需要足够的时间自己整理、消化,家长不要再请老师补课,或者给孩子布置学习任务。同时还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考试时有些孩子不喜欢家长送考,家长就不要强行去送。一门考试结束后,不要急着问孩子考得怎样,否则有可能影响到下一门考试。

 

8、要保持正常的家庭气氛,不要反差太大。

       家庭环境或氛围的改变不宜过大,尤其不要全家围着孩子转,更不要考前请假专门照顾孩子,这样无形中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有的家长说话变得小心翼翼,活动也蹑手蹑脚,生怕影响孩子复习;或是口上不提及与考试相关的事,但对孩子却特别关心,一会送牛奶,一会送苹果。这些行为本意是不想给孩子施压的,却起到给孩子施压的效果,同样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影响考场发挥。

最好的办法是家长该上班就上班,学生平时怎样生活的就怎样生活,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平时住校的学生,考试期间仍提倡住校。家长平时不常到学校看孩子,考前和考试期间也没有必要陪伴在学生身边。

 

9、调节饮食,让孩子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充分的营养,能缓解脑疲劳,增强抗病能力。糖类能直接产生大脑活动所需能量。蛋白质、脂肪参与脑的代谢活动,更新脑组织,增强大脑功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合理适度地摄入营养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如:肉类、鱼虾、黄鳝、动物脑、牛奶、鸡蛋、脂肪、维生素等物质。脑细胞间信息的传递须依靠神经递质,所以考试前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类及微量元素。还可摄入一些富含脂质的健脑食品,如核桃仁、芝麻、大豆、贝类、香蕉、黄花菜、小米粥(小米因富含蛋白质、铁、钙、维生素B1,还有治疗神经衰弱的作用,被称为健脑主食。特别值得提醒的是:注意饮食卫生,不到无证的街边小贩那里购买食品;避免油炸和可能过敏食品,慎喝饮料。

 

         另外,适当低强度运动能增加血液的含氧量,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鼓励孩子多运动。特别是身体素质差的孩子应注意预防感冒,在考试前7~10天左右,每天服用适量的VC,不但能促进新陈代谢、预防感冒,还能促使脑细胞兴奋,使大脑更好地发挥作用。

 

10、时间安排:考试当天要在开考前45分钟吃完早饭。因为饭后半小时内血液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内流动,大脑供血减少,影响注意力集中。早餐不要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粽子、油条,而应该选择吃粥类和鸡蛋等。中午保证有15—30分钟的静休时间。没有睡午觉习惯的学生也可以闭目养养神。

 

       总之,家长不但要做孩子生活中的陪伴者和营养师,更要做孩子心灵的抚慰者,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坚实的肩膀和温情的怀抱,需要的是家长陪伴全程的鼓励语言和关心的目光。

 

      我们坚信:只要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得法,您的孩子在今年的高考中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关心孩子 适可而止
下一篇:我为什么越复习越迷糊?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