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想要越得不到?
2016-05-17 14:56:12   作者: 朱翠真   来源:心理室   评论:0 点击:

—解读埃蒙斯“魔咒”

 

 
 
 

天才射手埃蒙斯04年雅典奥运会梦游般地脱靶、08年北京奥运会离奇的4.4环,事情虽过去多年,但大家记忆犹新。很多人对此疑惑不解,甚至认为埃蒙斯不是中了邪,就是被什么东西“附了体”,否则为何会输的如此离奇,如此相似?

 
 
 
 

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

 
 

 

心理专家经多方“会诊”,得出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打败埃蒙斯的不是别人,是他自己的“心魔”——因为他太想要这块金牌了!

就因为太想得到,心理发生巨大波动,致使射击动作变形,将到手的金牌拱手相让。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目标颤抖”理论,也就是说当你特别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者特别想做好某件事时,往往会因为太过专注于目标,反倒得不到、做不好。 也就是说,当你特别专注于目标时,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埃蒙斯魔咒”并不罕见

任何事情都有个前因后果。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当踌躇满志的埃蒙斯在最后一枪脱靶时,所有人都看到了,当时的埃蒙斯甚至把枪栓打开,因为他完全不清楚最后一发子弹是怎么出去的,可见他紧张到了什么程度。就是这次失败的一幕,给埃蒙斯内心造成了巨大心理创伤,这个创伤4年后再次爆发:同样是奥运会、同样是男子50米步枪3×40决赛、同样是关键的最后一枪,相同的环境和气氛,使得雅典失败阴影瞬间弥漫了埃蒙斯的内心,他的理智也就在此刻被击垮了,失败的厄运再次降临。他实在无法摆脱当年脱靶带来的心理阴影,他太想成功、太想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了。

其实这种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心态,并不是运动员的专属。比如科学家即将完成一项研究了很多年的实验,却在最后一步的时候因为一个极小的错误,功亏一篑。学生考试的时候,面对以前错过的题目,往往也是越想做对,而结果是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这样的失败,都是因为人们对成功的过分渴望,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难以逾越的心理压力。其实“埃蒙斯魔咒”并不是罕见的心理问题。

多数人存在 “埃蒙斯魔咒”

众所周知,埃蒙斯被公认是男子步枪射击界少见的天才,当年才27岁的他就已经在国际赛事中获得无数世界冠军头衔。

是太想成功形成的过度紧张,导致了埃蒙斯的技术变形。因为运动员在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中枢神经的工作就会受到干扰,这势必会影响运动员的体能。体能的下降肯定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运动员虽然对自己的动作要领烂熟于心,但由于过度紧张,也会发生执行动作的衰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关键时刻“掉链子”。

在射击、跳水、体操、击剑等技巧性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在比赛中过于紧张导致注意范围过小,思维灵活性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大脑的短暂空白。这种“掉链子”的现象非常普遍。

 
 

 

 
 

 

一个平时模拟考试没下过600分的高才生,在高考中却得了不到550分;台下准备得滚瓜烂熟的主持词,一上台却忘得一干二净。心理专家表示,“埃蒙斯魔咒”其实在多数人的生活中都存在。

 “行为是一种养成习惯。”岳晓东教授认为,“人们生活中的失败经历,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又考试时、又登台同时,这种失败的‘习惯’可能就会出现。”

这种状态下,埃蒙斯每当在比赛中,他的焦虑程度会与射击环数的上涨成正比,即越是射击准确,心中的焦虑就越高,以致到最后难以自控,所以出现严重失常的表现。

 
 

 

如何有效摆脱掉“埃蒙斯魔咒”?
 

首先要尽量脱离“失败画面”。在很多人看来,自己从事的动作已经熟到要烂掉的程度了,技术层面很难有飞跃式的提高。而心理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必须脱离“失败画面”。

所谓的“失败画面”,就是当初的失败情景。所以不要给自己过多的暗示,不要什么都往当初造成自己失败的画面中靠。过度的紧张和暗示,很可能导致思维失控,进入所谓的“无意识状态”,就是俗称的发呆。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于保护自己。不断重复失败的情景,或刻意寻找与当初失败有哪怕一丝联系的痕迹。这是在给自己的再次失败打伏笔,也是导致再失败的关键因素。

其次要进行正面“自我暗示”。在生活中,我们在发呆终止之前,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发呆的,事后也想不起来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呆的。事实上,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发生了偏差,就可以重新控制思维,并及时纠正错误。  

在近似于“埃蒙斯魔咒”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做的是回收注意力,是把焦点放在手头的事情上,并多进行正面的自我暗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考而不倒的心理法宝
下一篇:高考冲刺倒计时:如何打好“心理战”?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