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2015-10-08 10:47:45   作者:佚名   来源:   评论:0 点击:

—冀中1992届5班毕业生王立志
 

  王立志 ,1989年考入冀州中学高中部,曾任5班班长、团委书记、校学生会主席,1990年获得《半月谈》奖金,1992年保送河北师范大 学物理系,199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科技哲学专业)和哲学博士学位(科学思想史与科学社会史方向),后又在国家人文科学重点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中心做博士后研究(研究题目为《资本与解构》),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任教,研究方向为过程哲学和历史哲学。

         
        2015年9月的一天,冀中新闻中心联系到了王力志教授,他立即做了回复。回复如下:
        接到电话格外激动,生活的进程充满妙趣,谁也不知自己在哪里与何人相遇。
        从冀州中学毕业已经20多年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经历了怎样的心灵历程,一言一语难说尽。选了几篇自己的随笔,从中你可见愚兄内心的地形。在大学工作,时常思考教育,也把自己的思考记录呈送阁下,其中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学生守则里的秘密》是2013年修改中小学生守则前,光明日报教育部约我写的一个专题,凝结了我十几年来对教育的思考。我想有些书有助于你的教学,过些天寄去。
      冀中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是领悟了真理的人诲人不倦之地,这里是痛恨愚昧的人孜孜以求之所。
人海茫茫,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鼓励青年奋发有为,授之有益的方法比炫虚名更重要。
                                                                                敬道秋祺
                                                                                                       立志稽首

学生守则里的秘密

                        
       家庭的餐桌是中国人交流感情,激发思想的好场所。我们对很多社会人生深层问题的关注往往不是在学术报告厅里得到,而是在家人边吃边谈的过程中悄然生成。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治大国者若烹小鲜”的道理领会的越来越深,因此更加珍惜每一个增长自己生命深度的机会。上月某日晚餐时,八岁的儿子兴奋地说:“今天,班主任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国和美国的小学生守则。您上小学时的学生守则是什么?”显然,他为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多了一个“他者”而自豪。我无言以对,因为我已经全都忘却了。我暗自思忖: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能有国际化的视野,真是难得。同时,我也隐约地意识到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遇到了种种疑虑和困惑。为了这令人尴尬的忘却,我找来了中、英、美、日四国的小学生守则,仔细研读,其中蕴涵可谓丰厚深广。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能明此道,持而守之,可安身立命。每个民族的觉知者为使自己的同胞子嗣能在充满危机和挑战的天地间永续长存,趋向完善,殚精以思既往之歧路,竭虑以修未来之坦途。学生守则是一个民族接人待物和思想方式的体现;是造就未来人才的行动指南。这些看似简单的思想线条塑造着未来青年们的精神世界。读罢四个国家的小学生守则,可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教育是生长指导。对于一个睁大了眼睛看世界而不知道该如何生活的人,应该教给他们什么?以现实生活为起点,给他一个自己能预见的奋斗目标,逐步增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使他成为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样才能培养出积极的建设者而不是麻木的看客。一个遥不可及的、完全展开的目标与儿童的直接经验和知觉没有关系,它只是一种模糊的情感上的渴望,不能产生关于当下行动的清晰蓝图。如果把这种抽象、模糊的目标强加给天真活泼的儿童,他们不理解,也不喜欢,更不会产生为之努力的内在力量。
      领会自己与周遭世界的正确关系是一个人精进的前提,勤奋与敏感也由此而生。对现实关系的无知与掩盖会导致思想麻木,懒惰懈怠。通过机械地重复和灌输,让儿童依附或屈从于那渺茫的目标,无异于把他们捆缚在对他们毫无意义的链条上进行折磨。长此以往,那些鲜活生动的儿童就会失去敏锐的心灵,对事物的精细变化熟视无睹,对世事人情日趋冷漠。一个人只有专注于正在发生的事情,才会有对事物的深刻、清晰、敏锐的感知。人类智慧最巧妙、最狡猾的一招是把实现人的希望挪到一个不能明确表态、不可捉摸的境界里。这实际上是对现实挑战的回避,是懦弱的表现。能够直面正在发生的事情,表达自己的判断,迅速地行动即是勇敢。面对外部的诱惑能拒绝亦是大勇。对于儿童来说,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就是克服物质诱惑;不保守坏人的秘密,不与陌生人说话需要克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和孤独感,这也是生命的凯旋。学生守则看似微末,实是一民族气质禀性,理想追求之表征,不可小觑。
社会生活的经久不衰需要教育和学习,把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最恰当的时机教给最有希望的人成为一切教育的理想。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如何把握时机?谁是最有希望的人?时代格局、社会风气皆由人造,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国民,什么样的国民造就什么样的国家。一国之民依据怎样的原则成己待人决定了他们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命运。
       最简单、最有用的应该先教,这样才能使一个生命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以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生存不是苟活,发展不是放纵。生活是按照一定的节律,通过对环境的行动,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对于任何一种生物而言,如果不能控制环境施与它的各种力量,他就会消耗殆尽。没有比按时吃饭、按时作息更基本的常识了,这不是人为的规则,而是天然秩序。秩序是事物的灵魂,没有秩序也就没有自由。学校之所以神圣就在于它是展示秩序与和谐之所,是培育自由与平和之地。在那里,所有人学习生活的简单和复杂。宁静的心境,洁净的心田,清晰的目标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一生事业的基础,对一个人的成长最有价值,真有智慧的人拒绝用它与貌似美好实则虚妄的善去交换。
       生活的世界变动不居,学习是没有固定点的持续运动。学习意味着注意,意味着倾听,注意变化的细节,倾听万有的合生。真正的学习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当下。能够随机点化是教育最高的境界,也是教育的困难所在。教育是要让真正的学习发生。任何事件都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都有发动的时机,唯有敏感的心灵才会捕捉到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说惯了抽象话语,面对现实生活无所用其心的人,从来都没有真正学习过。对于教育者来说,最可悲的莫过于一辈子站在教育的门外“喊教”,而从来没有做过一件与真正的教育有关的事。教育是具体的,学习也是具体的。没有真正的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精神成长。
精神上的造诣与个性的形成是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完成的。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个生活世界就会归于死寂。学习首先是一种沟通。尊称师长、按时到课、举手提问、缺课请假都是沟通的必要准备,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为你心诚意笃,整装待发,万物才会皆备于你。精神振作、毫不懈怠、全心全意学习的人,缺课了一定会补上所缺的课业,因急事离校,必定会向老师索要所误功课的相关资料,全部的作业他一定会自己完成,听课有困难一定会向老师请教,因为它不放弃任何一个成就自我的机会,这种“待机”状态是人鲜活生动的体现,与之接触者看到他生命的跃动,也就欢欣鼓舞地与他帮助,与他鼓励这样的人是最有希望成就自己的人。
       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是一种保守的力量,维持着社会的结构。教育是对经验的改造而不是通过规则养成习惯。如果学生被训练成“一团行动着的习惯”,我们就找不到生动活泼、当机立断的个体,只能见到按部就班、遵照指令运行的机器。学习不是对过去的重演,不是遥远将来的预备,而是对当下发生事实的决断。教育应给“学生”一种开放、清晰、具体的指引,使之建立起有限范围内的和谐,在振奋和努力中扩大自己经验的深度和广度。留下自己可以辨识的行动轨迹。
        教育的节奏要与生命的节奏相合。浪漫的故事、悦耳的声音、具体的方法是儿童最好的精神滋养。生动的事例胜过抽象的理论。教育者应该依着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点他们、召唤他们,而不是把自己都没有实现的内心的渴望强加于他们,这种是一种无形的戕害和生命的浪费。
通过不同国家的学生守则,审视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不但可以找到社会问题的症结与根源,而且能看到通向未来的路。蒙台梭利所说的“儿童生活在成人的暴力世界里”对教育永远是一种有力的警示。
 

                          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2013年8月7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老校友回母校露真情话发展
下一篇:朱秀岗老校友忆冀州中学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